• 南仁东简介(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)

    小小影视影视问答人气:253时间:2022-04-03 18:20:16

    南仁东的恒心故事?
    南仁东是一位天文学家,从小就是一个学霸。
    南仁东是学霸,不代表他是书呆子,其实他的兴趣爱好有很多,比如:画画、写字等等。
    他长大就去世界最好的地方学习。但是,最后他还是选择自己的国家——中国。
    他有一个伟大的愿望,就是造一个很大的一口“锅。”他造那口“锅”,花了整整二十二年的时间。
    他找这口“锅”应该造哪里,也花了十一年时间,找了全中国三百个地方,选择了郁郁葱葱的大山里头。
    他是一个不怕辛苦、坚持的人,即使生病,也要完成这个使命。
    然而,有一天,他生病了,但是他不放弃,他还是要完成,人们看到坚持不懈的他,都在支持他,这让我想起一句话,“当你专心去做一件事,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。”
    过了一天又一天,终于那口“锅”造好了。
    南仁东是谁?

    FAST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、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昨晚因病情恶化逝世,享年72岁。

    南仁东生前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程师,兼首席科学家。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-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立项、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。

    2017年5月,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;2017年7月,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。

    去年7月3日FAST主体工程完工,9月25日竣工。FAST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,是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,6天前,新华社还曾为他做了报道。

    南仁东的名字,与FAST密不可分。洪亮的嗓音,如今变得嘶哑,曾跑遍大山的双腿也不再矫健。72岁的南仁东,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“中国天眼”——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。某种程度上,他成就了FAST,FAST也成就了他。

    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

    “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。”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评价。故事要从24年前说起:1993年,日本东京,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。科学家们提出,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,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,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。南仁东跟同事说:“咱们也建一个吧。”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。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?施工难度能不能克服?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,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。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——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,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。“为了选址,南老师当时几乎踏遍了那里的所有洼地。”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,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,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。访山归来,南仁东心里有了底,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。但能不能筹到足够资金,南仁东心里没底。

    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

    有那么几年时间,南仁东成了一名“推销员”,大会小会、中国外国,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。“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,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。”他一度这样自嘲。每一步都关乎项目的成败,他的付出有时甚至让学生们觉得“太过努力了”。连夜要赶项目材料,课题组几个人就挤在南仁东的办公室,逐字逐句推敲,经常干到凌晨。

    汇报项目是每一个课题首席科学家面临的题目,南仁东每次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。把FAST项目扛在自己肩上,南仁东也有对付压力的特殊方式。“如果碰到一件事情特别难,南老师会沉默,抽烟很厉害。那个时候,去他的办公室要戴防毒面具。”甘恒谦说。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:“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。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,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。”这是FAST项目从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到即将完成的过程(拼版照片)。度过了举步维艰的最初10年,FAST项目渐渐有了名气,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了突破进展。2006年,立项建议书最终提交。通过最后的国际评审时,专家委员会主席冲上前紧紧握住南仁东的手:“You did it(你做成了)!”FAST项目就像为他而生。

    南老一路走好。
    被称为是中国“天眼之父”的南仁东,他对天眼项目究竟有哪些重大贡献?

    “天眼之父”南仁东为“天眼”项目奋斗了近二十年,贡献卓著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(一)项目大胆的设计和巧妙的选址;(二)项目运用到的突破性的技术;(三)为项目尽心尽责,鞠躬尽瘁,呕心沥血从。

    “天眼”是一个口径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,它的出现主要用以探测天体和各种脉冲信号,当前“天眼”的灵敏度远超世界上所有的望远镜,这对我们天文事业的发展将是极大的促进。在这个项目中,天文学家南仁东贡献卓著。

    设计和选址

    项目的设计和选址是南仁东在1994年提出,他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,建造一个500米巨型球面望远镜的想法。这个设计非常大胆,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未有过尺寸如此之大的望远镜。在南仁东的领导下“天眼”项目完成了立项、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。

    突破性技术

    这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运用到了多项突破性技术,这些技术均由南仁东带领团队钻研十多年自主研究而来,解决了大跨度安装索网和精度控制等许多难题。如果没有南仁东,“天眼”项目的完成一定需要更久的时间。

    鞠躬尽瘁的精神

    自1994年项目提出以来,南仁东的二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有一个技术难关,终于让设想成为现实,“天眼”也成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单口径最大、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。项目在2016年正式竣工,不幸的是一年之后,南仁东就因肺癌恶化而不幸离世。

    十多年来南仁东为了天文事业鞠躬尽瘁,呕心沥血,其精神令人钦佩。过世之后,南仁东因突出的贡献被授予“人民科学家”的荣誉称号,以表彰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。


    南仁东的故事
    南仁东,1978年研究生学习期间,独立提出利用射电强源Cyg A校准密云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的方法,成功应用于观测。完成了电离层改正模型及望远镜阵列的成像。
    1984年开始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(VLBI)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。主持完成欧洲和全球网十余次观测。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“快照”模式,取得了丰富天体物理成果;纠正了类星体3C119 的前期观测结论,证认了多个类星体及射电星系的中央发动机;得到CSS样本中所有双源皆为射电星系的结论,提出用星系相互作用或合并来解释样本形态,排除视超光速现象主导的可能性;类星体3C119的VLBI混合成图,达到当时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。提出了一套针对残缺UV覆盖的处理方法,为欧洲和日本研究人员广泛采用。建立北京天文台VLBI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,使在80年代国内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。
    天文科学家工程司南仁东是哪里人?

    南仁东,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。

    人物生平:

    6岁上学,先后就读于辽源中兴小学校、辽源四中、辽源五中,因学习成绩异常突出,屡获学校表彰。

    1963年,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.6分(百分制)的优异成绩夺得“吉林省理科状元”称号,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。

    1963年9月-1968年7月,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,获学士学位。

    1978年9月-1987年7月,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(导师王绶琯),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。

    1984年始,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。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,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。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“快照”模式,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;VLBI混合成图,达到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。建立中国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,使80年代中国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。

    1993年,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,科学家们提出,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,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,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。南仁东跟同事们说:“咱们也建一个吧。”

    1994年7月,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工程概念提出。

    1994年始,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,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,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。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工程选址,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,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,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,时间长达12年。

    1995年11月,“大射电望远镜”中国推进委员会成立,由南仁东任主任。

    2006年,南仁东,任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席,为中国天文学界第一次在此层面任职,在国际射电天文界得到同行的认可与尊重。

    2007年7月,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工程作为“十一五”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。

    2012年,FAST973项目正式启动,作为资深咨询专家,南仁东指导FAST973项目“射电波段的前沿天体物理课题及FAST早期科学研究”的立项及组织实施;确立了FAST实现世界首个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的原创科学策略;提出调试阶段全波段监测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优先观测计划;建议了用于望远镜调整期及早期试观测的单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机,前者已投入试观测。[3] 

    2014年,“天眼”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,年近七旬南仁东坚持自己第一个上,亲自进行“小飞人”载人试验。

    2016年9月,“中国天眼”落成启用前,南仁东已罹患肺癌,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。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,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,仍从北京飞赴贵州,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。[4] 

    2016年9月25日,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工程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,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。

    2017年9月15日,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,抢救无效逝世。[5] 


  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到底有多牛
    它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,大国重器,苍穹之眼,是世界上最大,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!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,灵敏度高10倍,比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,综合性高10倍,它一开机,就能收到,1351光年外的电磁信号,未来可用于捕捉外星生命信号!
    "天眼之父"南仁东是如何用一生让中国领先全球的?

    9月15日晚,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工程首席科学家、总工程师南仁东于因病不幸逝世,享年72岁。南仁东低调朴素,放弃国外300倍高薪,用一生让中国领先全球20年,刚被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,梦圆时他却离去。

    23年时间里,他从壮年走到暮年,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,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。

    2016年9月25日,世界上最大、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“天眼”正式启用。它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提高约10倍,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,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。

    当时已经罹患肺癌的南仁东,依旧克服困难从北京赶往贵州参加了启动仪式。这一天,是他努力了20多年换来的结果。

    “学霸”南仁东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,后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,并多次赴国外交流,享誉中外。

    他曾经为了国家、民族奉献出人生最美好的年华,即便功勋在身,也没有过多奢求,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,依旧想着为社会做更多贡献。从他们身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凡的才华和勇气,更是老一辈革命家、科学家们深藏功与名的伟大人格。

    他也许不会把爱国主义这样的词挂在嘴边,但却用行动践行着自己为祖国、为民族奉献的坚定信念。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证明,在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领域里,始终都有一大批人在攀登、在努力、在奉献。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,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家国情怀都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,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,也是值得我们铭记与坚守的宝贵财富。

    首页

    电视剧

    返回顶部

    电影

    动漫

    体育